力求把中医药作用机制KB体育网说清楚(健康中国 奋发有为)
“2023年世界中医药日中东欧大型义诊”活动日前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此次义诊活动由中东欧中医药学会和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联合举办。图为中医专家张海芳(右)在义诊活动中为匈牙利民众把脉。新华社记者 陈 浩摄
日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中医院医疗小分队队员在梅林街道河洪村义诊。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商洪才深耕中医药领域20余载,从传统中医药到循证中医药,再到“数智中医药”,潜心研究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创新方法和技术,走出了一条中医药循证研究自主创新之路。
商洪才表示,经过几千年实践积累,中医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很多中医方子非常有效,在临床得到了充分验证,但还无法用科学证据完全说清楚‘为什么’。患者经过治疗感觉好多了,但可能相关指标还体现不出来。”
商洪才介绍,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遵循“系统论”,把人体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体各部分相互联系,进一步把人与自然界也视为一个整体,将健康、病痛与气候、季节、地理环境等联系起来,强调“形神一体”“天人合一”,即人体内部、人与自然都要和谐统一,“例如秋天干燥,中医认为燥邪旺盛,容易伤肺,有些人秋季就容易犯咳喘,在治疗上就要采用清燥润肺的方法。民间老百姓喜欢在秋天煮梨汤、炖百合,也是遵循了秋季‘养肺气、滋肺阴’的中医养生之道。”
相比之下,西医更多的是从“还原论”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西医研究人体是从解剖学出发,把完整的人体拆分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等,把局部从整体中拆分出来进行研究。“如今,西医越来越强调整体观,越来越多的医院采取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中医也越来越重视证据,强调用更多的数据来支撑临床决策。”商洪才说,中医和西医越来越趋于互补、相通、融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真正实现中西医融合的新型医学诊疗模式。”
“随着新一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里许多过去说不明白的地方逐渐会被阐释清楚。”在商洪才看来,关键是要建立既符合中医药特点、又受到国际普遍认可的研究方法,科学客观地呈现中医药特色优势及疗效证据。为此,他把目光投向了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被首次提出,很快获得了广泛关注与认可。90年代后期,循证医学被引入我国中医药领域。当时,在临床工作了5年的商洪才深感有许多疑难病症亟待寻求破解,于是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并对循证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导师的支持下,商洪才到中国循证医学的发源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接受方法学培训,后来成为中医药界第一个循证医学博士后。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医疗决策不再单纯依赖医生的经验,而是以临床研究证据为依据。
在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体系中,说服力较强的是群体化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研究者们抓住这一核心方法进行深入探索。“举个例子,针刺治疗慢性疼痛效果好KB体育网,那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它的疗效。比如一组用针刺法治疗,一组不用这个方法。一个疗程以后我们对比患者的疼痛改善程度,这就是循证之路。”商洪才说,当证据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总结出规律,在规律的基础上,就能形成可以标准化的内容。
循证医学毕竟是舶来品,中医药能否完全借鉴?“我们在推进中医药循证研究的实践中发现,单纯用一些标准化方法作为评价标准,有时候很难表达出中医药的疗效。”商洪才说,循证医学被引入中医药领域之初,学界就提出了“一学二用三质疑”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医药需要借鉴循证医学,但不能照搬,要根据中医药自身特点予以改进,构建出既凸显中医药优势、遵循中医药规律,又符合循证规范的方法学体系。
传统中医药讲究针对个体辨证施治,而循证医学主要针对患者群体或人群。为了让两者实现良好对接,商洪才带领团队经过反复打磨,确定了以群体个体证据融合为特色的“产证—辨证—用证—验证”的整体思路,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医学问题的深入研究需要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结合KB体育网,只有从个体走向群体,再从群体回到个体,不断反复论证,才能去伪存真。”
首先,从规范产证入手,商洪才团队建立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注册平台,集系统评价、临床试验、临床指南及核心指标注册于一体,严把入口关,为中医药高质量临床研究设计、实施、报告提供关键支撑。在建立产证规范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个体精准诊疗特色内核,融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关键算法,商洪才带领团队创建了循证目标成就评量、中医药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医患共建平行病历等适合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系列循证方法与关键技术。此外,他们还自主研制了中医循证病例报告等智能化系统,实现证据的高效转化和应用,用于辅助中医临床诊疗。
从规范产证、精准辨证、高效用证到智能验证,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覆盖了中医药高质量证据从产生到应用的全链条,推动了中医辨治诊疗实践与循证决策模式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最终,这项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一套研究思路能够落地、由想法变成现实并不容易,尤其是开拓性研究。对此,商洪才和团队深有感触。
“做本土的研究,就要不断思考,瞄准中医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去创新方法,一旦有想法就大胆探索尝试。一开始,你要做的事情可能不被认可和理解。但只要目标坚定,方法总比困难多。”商洪才说,他最在意的是科研成果能不能落地转化为临床实际生产力,“到底能不能行,先做出来看效果”。
在“四证”方法学的支持下,商洪才带领团队与国内中西医同行合作,组织开展了中药血必净注射剂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该试验严谨设计、国际注册、严格实施、规范报告,从终点评价角度客观呈现了中医药的疗效优势,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重症医学领域顶级期刊。
这项研究表明,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可使重症肺炎病死率下降8.8%,肺炎严重指数改善率提高14.4%。正是由于获得了经得起推敲的高质量临床证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血必净注射液被迅速用到抗疫前线,参与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
近年来,“四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科研、临床及产业转化,促进了中医药研究与实践向规范、精准、高效发展,也为中医人争取中医药循证研究标准和体系建立的主导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在“四证”方法学的基础上,商洪才带领团队进一步提出,中医药要走数智化发展道路,通过多维度、实时采集可靠数据以及模型迭代、算法优化,实现复杂系统构建,从而智能化、精准化地执行相应任务,最终实现“数据筑基KB体育网,智慧引航”的数智中医发展愿景。
“数智中医药首先是数字化,然后是智能化,再后是智慧化,最终服务于中医现代化发展。”商洪才介绍,“十四五”期间,他带领团队承担了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义望诊多维信息采集与智能处理技术的数智中医诊疗研究”,将着重研发数智中医广义望诊装备多维感知、融合分析及评价决策技术体系,解决中医智能化望诊装备临床诊疗落地难题,以高效服务基层并满足健康需求,“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系统能够帮助基层医生,让他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而提升基层中医诊疗服务水平。”
今年5月,商洪才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这是对我个人及团队这些年工作的肯定,也激励我们未来以‘四个面向’为指引,努力以方法创新突破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瓶颈问题。”商洪才说,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有志于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青年人生逢其时,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有更多交叉学科人才的加入,“青年人要有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锚定一个领域后持续深耕,努力做出更多服务人民的成果。”(本报记者 王美华)